顺境是加法,逆境是创法,越是困难越创新,此乃为师之道

创建时间:  2022/06/21  宋晨霞   浏览次数:   

一流的工程教育,培养一流的工程人才,创就一流的大国工程;现代工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当前工程教育还存在着以重理论教育的方式培养工程师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不够等问题。作为高校最大的工程实践平台,教务部工训中心必须答好工程与创新教育这个时代命题。

教务部工训中心是上海大学规模最大、学生受众最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承担全校40多个专业约30万人时数的金工、电子工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重在实践,这正是实践教学的魅力所在。金工实习是一种实践认知过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实践,方能学有所成。只有在工程训练中亲手实践过,才会有较深印象,即便是一把小小锤子。特别对工科教育而言,仅仅依靠理论课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今年疫情所致,线下教学受限,作为实践类教学课程,如何能让线上实践做到与线下课程“实质等价”,甚至优于单纯的线下课程,是当前各高校都面临的实践教学课程重大挑战,这一道难题实实在在地摆在了工训人的面前。

实践教学不可或缺,越是困难越要创新,大胆的尝试等于成功的一半。面对压力,党支部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教务部工训支部书记、主任郭帅要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敢于斗争,勇于创新,带领和依靠中心员工投入到改革创新工作中。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现场感,更正切的体验感,工训人自我挑战自我加压,确定了线上全程直播的全新教学模式。为保证直播教学的顺利进行,工训中心组建了教学直播团队:教学、摄制、宣传、后勤保障,一支围绕着实践教学的直播队伍诞生了。

支部党员争先创优,党员同志和入党积极分子成为了此次实践教学的领头人和实践骨干。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工训中心对课程内容召集10余次专项研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们如何将原先数十年的线下授课经验在直播中得以体现?主讲老师勇于扬弃,对80%以上内容重新梳理更新。早在5月底工训中心首批18名教师就做好返校准备,一声令下,在工训支部书记、主任郭帅带领下、支部党员李文彬、杨磊、李洁、宋晨霞、李坤樑、郁建荣、陶勇、刘江丽、王珏、韦丽、汤毅、胥健等老师第一时间赶赴学校,入党积极分子李晨阳老师发挥摄影大咖特长,主动请缨勇挑重担。现场直播对于工训老师们来说也是“小媳妇上轿头一回”,没有现成的热饭可吃,那就买米架锅看菜下饭,团队现建!“采编播导演”一个不能少,18位老师18般武艺,主机位、中景几位、特写机位、灯光、直播操作、线材整理、场控、机动,一个像模像样的“草台班子”就此搭建。磨合演练再磨合再演练,为的就是能呈现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6月13日早上8点,云金工实习开播,跟随着主播李坤樑老师诙谐幽默的开场白,上海大学首批216名学生进入了“金工实习直播间”,拉开了上大云金工实习的序幕。

实践教学直播,全新模式全新挑战,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实践课程的开展。有别于传统实践教学只能通过现场教授的方式开展;本次云上金工实践课程打破了原先的认识,复杂的理论知识、枯燥的结构原理、多样的运动方式,传统的现场实践,同学们通过多个摄像头,近景远景、全景,将现场装备的演示结合起来,一目了然,老师讲解听得更明白,演示操作看得更清晰,答疑互动更及时,比传统的PPT或视频教学,甚至现场演示都有效得多。本次实践教学直播,也是检验未来工程训练适应“融合、集成、创新、共享、智能”的新工科范式,通过“系统认知、项目导引、问题导向、赛课结合、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创客空间”教学环境,为世界工程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上大经验。

针对本次实践课程创新的理念和思路,中心主任郭帅认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越是困难越要创新。课程实践就是通过把一个毛坯加工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各种加工工艺去一步步地逼近,最终得到结构、功能、性能达到要求的产品。但实践过程要激起学生的期待、兴趣和探究精神。为此,项目的设计课程首先要求同学们建立起面向问题、面向应用、面向现实需求的意识,又在设计中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如,在产品的制造、装配、检验环节,实践老师们身临其境的指导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并且在各个环节灌输人文情怀,做到每件产品都是“艺术精品”。整体的课程设计对帮助同学们建立工程系统观很有帮助。工程训练,既是工程实践,又是思维训练。我们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创新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工程训练中提升工程素养,强化质量意识,培养工程系统思维。

这次云上金工实习改革的初步探索和成效,离不开教务部领导的直接指导和兄弟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

教务部彭章友部长多次就云上课程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构想、方法等进行专门指导;现教中心陈章进主任、技术主管单老师提供多套直播设备并参与音视频调试;信息办许华虎主任多次派人检修网络站点确保网络和会议通畅;新闻传播学院王晴川书记带领团队给予慕课创作指导。在疫情各方面都很困难情况下,齐心协力,他们为本次暑期实践现场直播协调全校各方资源,提供了很大帮助,提振了工训教职员工的信心。

总支书记、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部长对教学环节课程思政的融入细心指导,并对实践创新工作提出了希望,她认为这次疫情下封闭在工训中心录课直播和线上互动教学,创新了原先单个项目内的教师小团队单兵作战,这次云实习教学,融通了不同工种不同项目的教师队伍,看到了我们有一支既有钢铁般工匠意志又有智能时代才艺迸发的青年教师队伍,他们会动手动脑,乐于彼此伸出援手,实现了大工训中的一个大,就是教师教学团队的大合作。待疫散云开,学生从云端虚拟随时来到实地,老师们会在机器旁等他们,会让他们亲自体验“大变活人”,强化他们智能制造之梦。

云上金工实习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校党委欧阳副书记也关注工训改革,为每个进步点赞转发。分管领导聂清副校长对工训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寄语工训云金工实习改革:“顺境是加法,逆境是创法,越是困难越创新,此乃为师之道”。

学校依托国家级示范中心,在地高建支持下,着手构建大工训中心,产学研科教融合,融通传统的制造业工艺和现代创新智能制造内容,让学生了解民族工艺的精湛,共和国工业体系及其锻造历史,带给学生创新中国制造业的最前沿资讯,涵养新时代大学生强国有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不确定性,疫情防控常态化,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倒逼我们创新金工实习教育教学改革!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直播,情境式教学,在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中带给学生更深切的体验!


教务部工训党支部

上一条:从“手把手”到“屏对屏”,上海大学开启金工实习“直播间”

下一条:探索实质等效线上实践教学新模式 满足疫情应急和常态教学新场景

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全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保障

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入口

常用链接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
首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顺境是加法,逆境是创法,越是困难越创新,此乃为师之道

创建时间:  2022/06/21  宋晨霞   浏览次数:   

一流的工程教育,培养一流的工程人才,创就一流的大国工程;现代工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当前工程教育还存在着以重理论教育的方式培养工程师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不够等问题。作为高校最大的工程实践平台,教务部工训中心必须答好工程与创新教育这个时代命题。

教务部工训中心是上海大学规模最大、学生受众最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承担全校40多个专业约30万人时数的金工、电子工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重在实践,这正是实践教学的魅力所在。金工实习是一种实践认知过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实践,方能学有所成。只有在工程训练中亲手实践过,才会有较深印象,即便是一把小小锤子。特别对工科教育而言,仅仅依靠理论课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今年疫情所致,线下教学受限,作为实践类教学课程,如何能让线上实践做到与线下课程“实质等价”,甚至优于单纯的线下课程,是当前各高校都面临的实践教学课程重大挑战,这一道难题实实在在地摆在了工训人的面前。

实践教学不可或缺,越是困难越要创新,大胆的尝试等于成功的一半。面对压力,党支部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教务部工训支部书记、主任郭帅要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敢于斗争,勇于创新,带领和依靠中心员工投入到改革创新工作中。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现场感,更正切的体验感,工训人自我挑战自我加压,确定了线上全程直播的全新教学模式。为保证直播教学的顺利进行,工训中心组建了教学直播团队:教学、摄制、宣传、后勤保障,一支围绕着实践教学的直播队伍诞生了。

支部党员争先创优,党员同志和入党积极分子成为了此次实践教学的领头人和实践骨干。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工训中心对课程内容召集10余次专项研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们如何将原先数十年的线下授课经验在直播中得以体现?主讲老师勇于扬弃,对80%以上内容重新梳理更新。早在5月底工训中心首批18名教师就做好返校准备,一声令下,在工训支部书记、主任郭帅带领下、支部党员李文彬、杨磊、李洁、宋晨霞、李坤樑、郁建荣、陶勇、刘江丽、王珏、韦丽、汤毅、胥健等老师第一时间赶赴学校,入党积极分子李晨阳老师发挥摄影大咖特长,主动请缨勇挑重担。现场直播对于工训老师们来说也是“小媳妇上轿头一回”,没有现成的热饭可吃,那就买米架锅看菜下饭,团队现建!“采编播导演”一个不能少,18位老师18般武艺,主机位、中景几位、特写机位、灯光、直播操作、线材整理、场控、机动,一个像模像样的“草台班子”就此搭建。磨合演练再磨合再演练,为的就是能呈现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6月13日早上8点,云金工实习开播,跟随着主播李坤樑老师诙谐幽默的开场白,上海大学首批216名学生进入了“金工实习直播间”,拉开了上大云金工实习的序幕。

实践教学直播,全新模式全新挑战,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实践课程的开展。有别于传统实践教学只能通过现场教授的方式开展;本次云上金工实践课程打破了原先的认识,复杂的理论知识、枯燥的结构原理、多样的运动方式,传统的现场实践,同学们通过多个摄像头,近景远景、全景,将现场装备的演示结合起来,一目了然,老师讲解听得更明白,演示操作看得更清晰,答疑互动更及时,比传统的PPT或视频教学,甚至现场演示都有效得多。本次实践教学直播,也是检验未来工程训练适应“融合、集成、创新、共享、智能”的新工科范式,通过“系统认知、项目导引、问题导向、赛课结合、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创客空间”教学环境,为世界工程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上大经验。

针对本次实践课程创新的理念和思路,中心主任郭帅认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越是困难越要创新。课程实践就是通过把一个毛坯加工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各种加工工艺去一步步地逼近,最终得到结构、功能、性能达到要求的产品。但实践过程要激起学生的期待、兴趣和探究精神。为此,项目的设计课程首先要求同学们建立起面向问题、面向应用、面向现实需求的意识,又在设计中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如,在产品的制造、装配、检验环节,实践老师们身临其境的指导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并且在各个环节灌输人文情怀,做到每件产品都是“艺术精品”。整体的课程设计对帮助同学们建立工程系统观很有帮助。工程训练,既是工程实践,又是思维训练。我们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创新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工程训练中提升工程素养,强化质量意识,培养工程系统思维。

这次云上金工实习改革的初步探索和成效,离不开教务部领导的直接指导和兄弟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

教务部彭章友部长多次就云上课程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构想、方法等进行专门指导;现教中心陈章进主任、技术主管单老师提供多套直播设备并参与音视频调试;信息办许华虎主任多次派人检修网络站点确保网络和会议通畅;新闻传播学院王晴川书记带领团队给予慕课创作指导。在疫情各方面都很困难情况下,齐心协力,他们为本次暑期实践现场直播协调全校各方资源,提供了很大帮助,提振了工训教职员工的信心。

总支书记、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部长对教学环节课程思政的融入细心指导,并对实践创新工作提出了希望,她认为这次疫情下封闭在工训中心录课直播和线上互动教学,创新了原先单个项目内的教师小团队单兵作战,这次云实习教学,融通了不同工种不同项目的教师队伍,看到了我们有一支既有钢铁般工匠意志又有智能时代才艺迸发的青年教师队伍,他们会动手动脑,乐于彼此伸出援手,实现了大工训中的一个大,就是教师教学团队的大合作。待疫散云开,学生从云端虚拟随时来到实地,老师们会在机器旁等他们,会让他们亲自体验“大变活人”,强化他们智能制造之梦。

云上金工实习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校党委欧阳副书记也关注工训改革,为每个进步点赞转发。分管领导聂清副校长对工训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寄语工训云金工实习改革:“顺境是加法,逆境是创法,越是困难越创新,此乃为师之道”。

学校依托国家级示范中心,在地高建支持下,着手构建大工训中心,产学研科教融合,融通传统的制造业工艺和现代创新智能制造内容,让学生了解民族工艺的精湛,共和国工业体系及其锻造历史,带给学生创新中国制造业的最前沿资讯,涵养新时代大学生强国有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不确定性,疫情防控常态化,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倒逼我们创新金工实习教育教学改革!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直播,情境式教学,在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中带给学生更深切的体验!


教务部工训党支部

上一条:从“手把手”到“屏对屏”,上海大学开启金工实习“直播间”

下一条:探索实质等效线上实践教学新模式 满足疫情应急和常态教学新场景

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全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保障

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入口

常用链接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